千年古城复兴30人论坛:古城在“倒退”中走向未来
中国小康网讯 老建筑,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怀旧情感,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作为千年古城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乾元老县衙有效改造利用被提上日程。
(相关资料图)
8月16日,“千年古城复兴30人论坛(第二期)”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举行。浙江省政府参事、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浙江省政府咨询委乡村振兴部部长陈荣高,《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院长徐志宏,浙江省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周膺,浙江省文旅厅产业与科技处原处长何蔚萍,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教授杜英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东辉,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学院教授李承华,浙江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刘亚辉以及德清县委常委、乾元镇党委书记熊卓越等十余位领导和专家与会,就老县衙升级改造与县城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开启一场思想的碰撞,为乾元古城复兴把脉问诊。
本次研讨会由《小康》杂志社指导,乾元镇党委政府、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这次活动也是继今年2月3日的千年古城复兴30人论坛后,围绕乾元古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
图:会议现场
为何复兴古县衙?打造县城文化IP
一座老县衙,千年兴衰史。县衙文化是县城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古城发展史中的特别内容。它既是一座风格鲜明的建筑,又是执政理念的体现,还是县城文化的浓缩。那么,在当下我们对于古县衙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绵延千余年的县城文化又该如何打造?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赖惠能认为,乾元作为德清的老县治,优势在于产业治理、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发展均衡,唯独缺少一个具有辨识度、记忆点的整合性文化品牌标识,“德清作为一个‘五好学生’,急需打造一个具有强辨识度的品牌IP。”
县城源于春秋,推广于战国,定制于秦朝,至今已经走了2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地方建制形式和行政区划单元,已成为我国地方建制的历史文化符号,“现在我们的县城发展缺什么?缺文化。”胡坚表示,县城文化打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很少有地方能把县城文化品牌真正做起来。
如何把抓不住、摸不着的县城文化品牌做起来?关键要把一个具象的物质载体作为抓手,以有形化无形、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县城文化整体发展。
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县衙作为县城的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要从中华文化复兴的高站位来挖掘千年古县衙的文化内涵。”何蔚萍表示,解读县衙的历史渊源、追溯县城的历史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今天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千年古城复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既是文物保护、文化挖掘工程,又是推动全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有机更新的民生工程。”杜英森表示,乾元作为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优秀单位,现在以老县衙建设为抓手,打造县城文化品牌IP正当其时。
古县衙能否复兴?千年古城复兴打底
古县衙能否复兴?既取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取决于政府是否积极作为。
图:调研现场
要复兴古县衙,乾元的“底子”很好。乾元镇始建于公元前222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开始设县治,绵延1300多年,直至1994年老县城搬离本镇。一方面,千年县治历史赋予了乾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随着老县城转移,为乾元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留足了时机。目前乾元镇区域面积约55.14平方公里,其中古城核心区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
能不能复兴古县衙,还得看古县衙的“里子”够不够好。乾元作为德清古县衙所在地,前揖余不溪,后枕百寮山,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县衙设置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在宋朝实施了规模性扩建,随着历朝历代兴衰更迭。据史料记载,德清古县衙按宋之县制,宣诏亭在敕楼之前,延伸到明代转化为谯楼和申明亭旌善亭,在全国现存县衙中是较为独特的传承案例。现在县衙前仍保有宋代及明清时期的戒石两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公生明,廉生威”等字样仍清晰可见。
要想复兴古县衙,关键在人,重点在干。以党建统领为魂,激发党员干部创造力,以实干争先激活发展资源,是推动县城发展、实现千年古城复兴的必由之路。半年时间里,乾元领导班子持续深化“空间的再生产、文化的再认同”开发理念,苏东坡笔下“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场景的原址再现,古城墙、古城门遗址逐步恢复,赵家弄、溪西街等特色里弄为代表的历史街区等一批古城复兴标志性项目滚动接续,孔庙、东莱读书堂等其他项目也已谋划成熟。
熊卓越提出:“千年古城复兴项目建设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开发。”目前,乾元打造了一批可看可游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城关记忆馆、钱币藏珍馆上半年顺利开馆,掀起一波打卡热;第23届浙北乾龙灯会、“乾程似锦”系列市集活动引流人次10万+;大家山区块防空洞主题新一期文旅项目,不断吸引年轻人回流。
如何复兴古县衙?深耕老城关IP
“老县衙、老县府项目是我们千年古城复兴加强历史保护、扩大古城影响力、推动开发及繁荣文旅的最重要一环。”乾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章卓玮表示。
本次活动邀请到的专家在实地调研了老县衙遗址、清河桥等地后,还就老县衙的保护与开发、推动县城文化发展,助力乾元更高质量推进千年古城复兴提出了具体化建议。
图:活动合影
古县衙复兴,关键要营造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文化氛围。胡坚说:“以‘千年古乾元 江南老城关’作为县城文化IP。”他建议,以“八八战略”的视角出发,转劣势为优势,挖掘乾元古城文化的独特性与自身优势,复原乾元的古县衙建筑群和老城关建筑风貌,兼顾现代生活的功能多样性,“千年古城复兴可打开‘脑洞’,通过时间隧道让乾元完成从古县衙到当代县府的跨越,让古城在‘倒退’中走向未来。所谓倒退,不是倒退时代,而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再现。”
“乾元地名内涵深刻,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民间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多样。”陈荣高如是说,他认为千年古城复兴一方面要规划先行、运营前置,不能规划和运营“两张皮”,导致项目运营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要注重多元融合,以古县衙为核心,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古县城。
在徐志宏看来,古县衙复兴要统筹县衙、县府、县街、县志、县俗等各元素,进行一体化风貌打造,重点处理好形态与神韵、现物与文物、单体与整体、城建与城管、核心区块与联动区块等六组关系。
“IP是品牌的提升,它自带流量。”周膺建议从源头开始做好文化IP规划工作,以乾元自身的书香底蕴为依托,以“千年博雅古城”为口号,将这里打造成浙学展示中心、思想流派集成展示地和学术会议研究中心,为古城复兴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
何蔚萍认为,古县衙在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不断增强,乾元要瞄准基数庞大、潜力无限的年轻人群体,要做好古城文化的年轻化语态表达。
古城传统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是专家们的普遍观点。但文化如何传承保护,各位专家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积极出谋划策。
李承华表示,在古城复兴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包容性。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把古场景搬进现实,比如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拍案惊奇”的方式再现古县衙办公场景、以古县衙为基点打造全国县志版本库等。
“复兴古县衙要先问三个问题:要吸引哪些人来?给他们看什么?他们会想看什么?”王东辉谈到古县衙复兴时表示,人的集聚带动城的复兴,所以首要任务是确定目标人群,尤其要注意发展规模的控制,以保障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
刘亚辉表示,要做好“非遗文化+新业态”的结合,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创新打造以文创商店、青年驿站等一批文旅融合、特色鲜明的新型文化空间,创新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实现文化、产业双振兴。
“乾元千年古城复兴可以精准定位为‘古乾元、老城关’,而做古县衙是为了有个把手,把乾元拎起来。”赖惠能进一步总结表示,当时县城大多以“城关”命名,“老城关”就成为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那半个世纪县城的代名词,并建议乾元以复原古县衙工作为抓手,带动全域古城风貌还原,营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县城的文化氛围和生活风貌,从而真正把乾元打造成一座“生活中的古城”。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署文化。乾元,因历史而生动,藉文化而发展。如果说恢复历史建筑好比“跨栏”,复兴里弄文化便是“深蹲”,下一步复兴老县衙、打造县城文化就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标志着乾元在千年古城复兴建设上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孙越)
编辑:郑良
作者:孙越